初二学生预习,通常分为三个阶段(预习三部曲)
(1)、预习第一阶段
先把教科书通读一遍,在不甚了解的地方作个记号,上课时就针对这些疑点提出问题,直到了解为止
(2)、预习第二阶段
研究课本后的问题或习题,将它们解答出来,上课时将答案与老师讲解的正确答案对照。
(3)、预习第三阶段
利用参考材料,将没有学过的内容(后几课)做一番预习,能做到这一步,不仅预习的兴趣会迅速增加,而且预习的功夫也会渐渐达到“炉火纯青”的境界。
当然在预习阶段遇到不太明白的地方,你得立刻回过头来复习以前的部分,所以“预习”本身就包含了大量的“复习”因素,兼有双重功能。正如有人曾说过的“七分预习,三分复习”。
系统学习法
只有系统的学习才能打牢自己的知识根基,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架构,形成联系紧密、调动迅速的知识网络,才能有在此基础上的对知识的运用自如,才能有创造和创新。
我们现行的小学、初中、高中语文教材在现时说来,就是一套比较系统的教材。语文学习首先就要把这套教材学习好,掌握好,利用好。这个完整的知识系统需要靠自己的努力、老师的引导、同学的切磋,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掌握好。这个系统的学习事我们整个语文学习主要的内容。
其次,其他各科的教材也都自有它们完整的系统,对其他各科知识系统的掌握其实也都是语文学习的内容。语文学习的内容是无所不包的,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,语文学习的内容和整个学习的内容相等。
另外,你还可以系统地读一些书,以期对某一科、某一类有完整的系统的了解。例如系统读一些历史的、哲学的等等方面的书。
这样长期以来,你才能有深厚的语文功底,深厚的文化底蕴。阅读,洞明一切;写作,有思想,有文采。你首先有系统学习的意识、意向,然后有系统学习的行动,才能达到理想的目标。
几何变换法在数学问题的研究中,常常运用变换法,把复杂性问题转化为简单性的问题而得到解决。所谓变换是一个集合的任一元素到同一集合的元素的一个一一映射。中学数学中所涉及的变换主要是初等变换。有一些看来很难甚至于无法下手的习题,可以借助几何变换法,化繁为简,化难为易。另一方面,也可将变换的观点渗透到中学数学教学中。将图形从相等静止条件下的研究和运动中的研究结合起来,有利于对图形本质的认识。几何变换包括:(1)平移;(2)旋转;(3)对称。
成绩只代表过去,需继续努力
成绩属于过去,尽管上一学期从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,但是,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,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,学生、社会也将会向老师进一步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,这就要求我们,在以后的工作的过程继续保持过去的优势改正不足,不断学习,开拓创新,力争找到更为合适这些学生的更加有效的方法。
初二培训补习学校历史复习资料
江大城市 ④发展短暂而且艰难曲折第20课:社会生活的变化
1、近代交通的出现:19世纪初,西方发明了轮船、火车,19世纪晚期, 2、近代通讯的出现: 19世纪70年代以后,中国开始架设线电报、电话。
3、报纸出现: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著名的一份中文报纸。
4、印刷出版机构出现: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是近代中国历史长、规模大的文化出版机构。
第七单元 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 第21课: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(一)
一、科技:1、詹天佑: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是——京张铁路。总工程师和设计者是詹天佑,设计的路轨:“人”字形。
2、侯德榜撰写的垄断,为表彰他的贡献,这种制碱法被命名为“侯氏制碱法”。
二、思想:1、魏源: 鸦片战争时期思想家,魏源编写《海国图志》,写书的目的是“师夷长技以自夷”。
2、严复:戊戌变法时期的启蒙思想家。译注书中进步观点“物竞天择,适者生存”“世道必进,后胜于今”,激励人们“自强保种”,救国图存。
第22课: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(二)
1、新式教育的开端: ⑴洋务运动时期:创办新式学堂(同文馆)⑵戊戌变法时期:创办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高学府——京师大学堂(后改名为北京大学),是戊戌变法留下的重要成果。
2、新试学堂形成的标志奏请停止科举考试,普遍兴办学校;清政府拟定《奏定学堂章程》,兴办新式学堂,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
3、文学艺术家: ⑴文学巨匠:鲁迅代表作:《狂人日记》《孔乙己》 ⑵美术大师:徐悲鸿代表作:《愚公移山》 ⑶人民音乐家:聂耳代表作:《义勇军进行曲》; 冼星海代表作:《黄河大合唱》 ⑷历史学:郭沫若历史剧:《屈原》 ⑸解放区文艺工作者:赵树理:《小二黑结婚》《李有才板话》;丁玲:《太阳照在桑干河上》